鄭麗芳:從“結構失衡”中追溯疾病源頭

 鄭麗芳  
中國網 | 時間: 2012-09-28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文/王林強 宣繼航

經筋醫學的最大特色在於讓患者逐步恢復身體結構的左右平衡與對稱性,同時活化免疫功能與血液迴圈功能,達到自然恢復健康之目的。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在防病和保健中,越來越青睞一些獨具特色的自然療法。既避免了吃藥打針帶來的麻煩及副作用,同時能在自然療法中更清晰地認識人體的學問,學習掌握防病之道。

鄭麗芳致力的經筋醫學,便是內涵豐富、別具特色的自然療法,從人體結構失衡中找出疾病源頭,進行施治,使患者最終實現不藥而愈。

鄭麗芳是醫學博士﹑教授﹑經筋手療研究院院長﹑黃國松經筋手療醫學會創會會長﹑健怡復康中心主治醫師,師承于台灣經筋專家黃國松教授。

在從醫的道路上,她接受傳承又不斷創新,積澱了深厚的醫學本領。

結緣良師,悟出疾病治療新思路

鄭麗芳早年研習自然醫學﹑中醫學﹑臨床營養治療學及脊椎的矯正,對於身體的結構産生很大的興趣,認為疾病的形成,除了筋膜勞損,在結構上造成的不平衡之外,應該來自於情志的壓力﹑飲食不當﹑及藥物的影響……等所造成的。

早期在治療患者的過程中,注重在脊椎骨尋找病因,然而常常力有不逮。於是,她轉移方向進行四肢調整的研究。她認為,經筋的起點,源自於手﹑腳﹑人體的骨架是以兩腳為支撐,脊椎為中軸,左右相對稱,所以,骨骼若有移位,失去對稱平衡,就會造成臟腑受壓迫而産生內壓,也會造成血液不順暢,輕者功能紊亂,重則疾病纏身,器官老化,由於了解到肌肉﹑筋膜等軟組織勞損或鬆緊不均等時,才會造成上﹑下﹑左﹑右﹑前﹑後﹑裏﹑外不平衡的拉扯,進而形成結構的不對稱,影響到正常的組織。

邊研究邊治病,她創造出許多手法來幫助患者緩解病情,使不少患者得到有效治療。擅長于徒手治療疾病,不借助任何藥物及儀器尤其擅長于頭顱骨﹑四肢及兒童身心方面的調整。

人的生命中總有一些機緣巧合。鄭麗芳在一個偶然的機緣中遇上台灣經筋專家黃國松教授的經筋醫學。黃教授淵博的醫學知識,獨特的見解,讓鄭麗芳從中“悟”出疾病的病理現象,原來,從經筋的望診,從人體的五官﹑手腳的形態,都可以去發現疾病和治療疾病。

醫學是神奇的,也是千姿百態的,一旦被人認識和掌握,便能發揮出對人類健康的巨大作用。

從全身整體平衡探討病因

“中國傳統醫學最早的醫學文獻—皇帝內經書中“靈樞—經筋篇”詳細記載經筋的起承轉合。漢朝醫聖張仲景的金匱要略,清朝胡延光的傷科匯纂,吳謙的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等古書中均曾論述經筋的醫學。”鄭麗芳教授介紹道。

經筋醫學是一部傳自古老醫學的智慧寶藏,探討人體結構有別於現代醫學,經筋醫學以整體結構論局部病理變化。

現代醫學論病的方式是從患處深入研究,局部探討,再切割鑽研,並將局部放大解釋,也就是以局部論局部的病因病理。以小環境論述小環境的變化,思考範圍窄,不容易掌握真實變化。

經筋醫學的觀點,從人體整個結構去討論局部的病理變化,以大環境評論小環境的變化掌握度高也快。也有些經筋專家在論述經筋的理論時是以單一經筋理論論述其病理、病因,與現代醫學以放大鏡,甚至以顯微鏡,將局部放大解釋的理論相近都是以局部論述為主。

經筋醫學講的人體結構是動態的上下平衡、左右平衡、裏外平衡、五行平衡。人體結構一旦失去平衡,在不平衡的地方,就産生了酸、麻、脹、痛等現象。

經筋醫學是以人體結構的平衡觀念,論述局部不平衡的原因,再透過手法調理,將不均整的修飾平衡;體內代謝順暢自然沒有酸、麻、脹、痛等現象産生。結構只要平衡,就沒有所謂“病”的症狀出現,就是所説的“健康狀態”。

經筋醫學結合神經學﹑軟組織學﹑骨骼學及中醫學理,從全身整體平衡來探討疼痛的真正原因。經筋醫學絕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部治療,而是基於“系統性的思考”,從表面症狀一路追溯全身表裏的經筋通道,以“整體全盤性”的觀點探討硬組織(骨骼)﹑軟組織(肌肉,韌帶等)與經筋三方面可能的病因,精準地診斷出疾病或疼痛的源頭。

經筋醫學繪畫出大自然賦予人體絕佳的免疫圖騰,疼痛或疾病代表人體結構失去平衡,可以透過不吃藥﹑不打針的專業經筋手療法,消除失衡的因素,治標也治本,讓病人提升免疫功能的活力,自然就可以恢復健康。

經筋醫學的最大特色在於讓病人逐步恢復身體結構的平衡與對稱性,同時活化免疫功能與血液迴圈,使得精神日益飽滿肌肉紅潤。經筋醫學可以免除吃藥﹑打針﹑或手術的煩惱,沒有任何副作用。

鄭麗芳教授也提出,手療過程中,每位病人所感受肌肉或筋骨反應的酸痛程度不一,修飾整體結構的過程中,有時候短暫的不適會影響病人持續治療的意願。因此,經筋醫學治療過程中格外需要病人秉持堅定的信心,信任五千年來中國傳統醫學的完整系統,以耐心和毅力配合進行整體治療,方得以“根治”多年的身體不適或痼疾。

結構對稱就是美

對結構對稱就是美,鄭麗芳教授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她表示,人是活動的個體,以骨骼為支架,外包裹著肌肉﹑肌腱﹑筋膜等做為傳動的媒介,其間蘊含著五臟六腑等器官,也形成頭顱腔﹑胸腔﹑腹腔﹑骨盆腔及四肢。透過腦部的指揮,神經的傳導,血液的供輸,將人體組成一個系統完整的有機體。

但是,骨骼是靜態的,它本身不會動,必需藉由肌肉、結締組織連動骨關節才能産生動作,所以當肌肉筋膜等軟組織勞損或鬆緊不均等時,就會造成上下左右,裏外前後不平衡的拉扯,進而形成結構的不對稱,才會影響到正常的組織,因血液的通道和神經等都分佈在肌肉組織中,久而久之就會出現腫脹﹑酸痛﹑麻木和功能障礙。

所以,恢復肌肉的原有柔軟與彈性,或則鬆開,釋放筋膜的過度緊張,是使結構恢復對稱均整的重要課題。

開展三角整復棒教學培訓,是鄭麗芳教授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她表示,整復棒的作用就是要阻斷所有因長期勞損的肌筋膜﹑骨骼與身體內部臟腑的連結,釋放肌筋膜的緊張度,也讓骨骼緊張的連結放鬆,使不平衡的拉力化解消除,讓血液流通順暢,人體臟腑結構就能自我修補,並恢復正常功能,全身按壓整復棒可以舒通肌筋膜,改善血流通氣的情形,腫脹必會減輕,病痛就能緩解,時感欠安,皆由於平常疏于保養;現在康泰,不意味來日都是;隨時保養,才能常保健康。

鄭麗芳教授多次受邀參加行業重要會議,介紹所掌握的特色療法,向大家傳授防病治病的基本知識,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

鄭麗芳教授曾在醫學雜誌及家庭保健月刊發表醫學文章。目前除了看診之外並致力於經筋醫學教學系統及三角整復棒的教學培訓,也正編寫經筋醫學系列書籍,正待完稿。“願每一個人都擁有健康的身體和愉悅的心情,每一天都生活在充滿活力與歡樂中!”這是她作為一位從醫者的心願。

出處: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fangtan.china.com.cn/zhuanti/sdxf/2012-09/28/content_26662589.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IUCM台灣校友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